3月底,久旱的南方大地終于等來了春天的第一場雨。大雨來臨之前,大寮村葛根種植試驗田里的1200株葛根種苗終于扦插完成,駐普寧市麒麟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兼麒麟鎮黨委副書記劉德章這才抹去心頭的愁緒,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年2月,劉德章帶領駐鎮工作隊來到大寨村黨群服務中心,研討規劃大寮村2023年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項目。走出村委會門口,他心里突然咯噔一下:只見黨群服務中心對面,田地荒廢許久,雜草叢生,旁邊的溝渠擠滿塑料袋、塑料瓶等白色垃圾,與寬敞平坦的水泥道路和美麗的村容村貌格格不入。劉德章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回到麒麟鎮政府大院,正好遇到駐鎮幫鎮農村特派員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團隊來鎮匯報新一年工作開展計劃,劉德章把此事對農村特派員團隊一說,詢問有無利用撂荒地的方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恰好,農村特派員團隊本就計劃建設一塊試驗田,并以此為紐帶,深入一線推廣優良品種,面對面傳授農戶科學耕種、田間管理、施肥技術等內容。于是,農村特派員團隊帶上土壤養分檢測儀,與駐鎮工作隊、大寮村村委干部來到田間現場。
原來,這塊田地之前是承包給種植大戶種植甘薯,已荒廢數年。通過測量土壤肥力,查看土壤土質狀況,農村特派員團隊提出把此塊撂荒地作為葛根種植試驗田,往后再適時輪作甘薯的建議,并采用“特派員+村委會+工作隊”的合作模式,由特派員提供種苗、技術支持,村委會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工作隊提供化肥和負責統籌協調,各方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葛根試驗田,以點帶面推廣葛根種植。計劃選用的優質葛根種苗——粵葛1號,是廣州崧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廣州科學院湛江分院、華南農業大學葛根研究院共同研發的新品種,具有抗病性強、單株產量高,適合農村勞動力缺少的地區種植等優點。
商議確定后,科技特派員開始進行地塊測量,開展規劃設計。大寮村村委安排村民進場除雜草,農村特派員團隊特別交代,葛根作為根塊莖狀,土壤質量決定葛根的長勢和質量,除草期間不能使用除草劑,必須深翻深松,挖斷雜草根莖,并確保土壤曝曬充分。駐鎮工作隊聯合科技特派員現場指導翻土工作、測量起壟尺寸、進行土壤pH值測量。
為了減輕村里支出,在劉德章的帶領下,駐鎮工作隊與農村特派員團隊志愿下田農忙,參加試驗田翻地起壟工作。在乍暖還寒的初春,大家揮舞手中的鋤頭,忙得汗流浹背,許多人回家后才發現手上起了大大的水泡。
科技特派員團隊送肥下鄉,江貴波教授帶領大家堆捂營養土,在畦面下將土壤上撒上有機肥,并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復合肥,充分翻作使土壤和肥料混合均勻,然后裝入黑袋,再上層賦予原土,按每隔40cm放置一袋的距離在壟上土頂放置固定。種苗送達后,江貴波教授又指導大家察看種苗保濕情況,進行種苗插種,在黑膠袋上開直徑10cm的兩個定植口,然后把帶有葛根芽節垂直扦插營養土上方,稍微壓土緊實,隨后給每個種苗澆定根水。至此,葛根種苗第一階段栽種完成。
“蝶變”不僅發生在大寮村,也發生在麒麟鎮的其他村莊。徑水村有一片300多畝的撂荒地,駐鎮工作隊統籌多方資源,按照“一地一策”原則,引進專業公司,進行機械化生產管理,去年該片撂荒地成功流轉給農業專業合作社,先期種植玉米,已于去年年底進行了第一次收割,在今年二月初又進行了第二次的種植;農村特派員通過提供肥力監測、病蟲害防治和無人機植保等技術指導為農業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各村村民也紛紛反映自家田地種植甘薯、黃瓜、蔬菜遇到的問題,得到了農村特派員團隊的解答和幫助。
東莞駐麒麟鎮大寮村第一書記麥聲凱表示,農村特派員作為駐鎮幫扶“排頭兵”,只有扎根鄉村里,立于田地間,才能傾聽農民心聲,知曉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把更多適合本地農戶農田的優良品種,優種優育技術和先進的管理體驗帶給農民,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如今,一片片撂荒地變成“聚寶盆”,葛根試驗田和玉米地里綠意盎然,豐收可期。
(文章來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