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
【資料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近年來,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速度很快,建設成績也非常顯著,目前我國的金融科技水平在國際上已經位于前列,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對于全球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也一直重視對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研究,我們每年都會和IMF進行一場關于金融科技的交流和研討。
未來金融科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理清金融和科技之間的邏輯關系。金融創新要解決的是金融問題,技術只是實現金融創新的工具。只有針對客戶真實需求的創新才是成功的創新,這個需求可以是現實的,也可能是潛在的,但一定是真實的。在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過程中,如果其原本設想的很多需求不存在,那么這項技術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我認為,金融創新需要關注以下三個關鍵技術:
一是金融技術。金融科技運用的前提基礎是金融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可以為金融賦能,但是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則是基于金融的基本原理。比如學術研究中,變量、模型等選擇都是靠金融技術。
二是制度技術。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人類社會的其他領域,制度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制度建設決定了市場建設。例如,全面實施注冊制就是制度創新,其是根據我國股票市場的規律、特點進行的創新性設計,對股票市場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三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幫助金融技術和制度技術更好實現的手段。
而在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才是金融創新的決定性因素。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科學技術都只是工具,最終還是需要人去使用和創新。確定創新金融業務和模式的是人,研究創新、調整模式和流程制度的還是人,選擇技術和實現路徑的也是人,最終技術應用、管理、運維的還是人。所以,此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市場上有聲音擔心人工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其實對此完全不用恐慌。
我們只有打通金融邏輯與技術邏輯,才能讓金融科技真正發揮作用,讓金融科技大放異彩。每一項金融業務、金融產品、業務流程都有自身邏輯,技術的應用并不能改變這些邏輯。此外,技術的創新雖然有無數的想象空間,但一定有它的適用邊界,沒有一種技術可以代替人類的所有工作和所有行為,也沒有一種科技能夠代替前面的所有科技。
我們必須要注意到,只有技術邏輯符合業務邏輯,業務邏輯適應技術邏輯的時候,金融科技創新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整理自劉曉春在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揭牌儀式暨“構筑新興金融人才高地賦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學術交流活動“金融科技與金融風險”分會場上的講話)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