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不具備成本優勢的雅化集團(002497),再次受到鋰價下跌的沖擊,最終導致公司上半年盈利大幅減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月24日晚,雅化集團(002497.SZ)發布半年報,當期公司凈利潤由去年同期的22.62億元縮減至今年上半年的9.51億元,同比下降近58%。
主要原因,便是上半年鋰鹽行業景氣度發生的巨大變化。
一方面,氫氧化鋰價格出現明顯下跌,導致整體營收增長壓力增大。另一方面,雅化集團屬于典型的進口礦鋰鹽生產商,而鋰精礦價格降幅滯后于鋰鹽價格,使得公司面臨著鋰價下跌、成本抬升的雙重壓力。
反應到半年報上,就是雅化集團鋰鹽業務毛利率銳減38.81個百分點至19.88%。僅僅從該公司角度來觀察,鋰鹽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
鋰鹽毛利率已不足20%
今年3月,此前曾經報道指出“整個行業,也將從集體盈利轉向到成本比拼的新階段。”
彼時,鋰鹽市場曾經出現極為罕見的一幕,碳酸鋰與氫氧化鋰的價差達到10萬元。
以3月14日為例,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均價在33萬元左右,散單市場成交價跌破30萬元,而氫氧化鋰價格則維持在40.15萬元。
比較兩大鋰鹽產品價格走勢,也可以看出氫氧化鋰上半年跌幅更小。
根據采集價格統計可知,上半年國產56.5%氫氧化鋰均價為35.29萬元,同比下跌16.98%,同期國產99.5%碳酸鋰均價則為32.9萬元/噸,較上年同期均價下降26.36%。
另據雅化集團相關人士反饋,“公司鋰鹽客戶以海外市場為主,占比達到70%,同時海外價格也要高于國內價格。”
銷售端具備一定比較優勢,卻無法對沖掉公司在成本方面的劣勢。
除了津巴布韋KMC公司外,雅化集團此前所需鋰精礦主要通過海外長協進口的方式獲取,而鋰精礦價格的下跌又滯后于鋰鹽價格。
以今年一季度為例,雅化集團、天華新能(300390)、贛鋒鋰業(002460)均出現了“營業成本增速大于營業收入增速”的情況。
反應到半年報中,雅化集團上半年營業成本上漲67.64%,對此公司指出“主要原因系鋰鹽產品生產成本較去年同期增加所致。”
分業務來看,雅化集團鋰行業營業收入下降1.19%,營業成本則提升91.65%。
上述公司人士也指出,“(鋰鹽)整體產銷數據變化不算大,受到進口礦原料價格的影響較為明顯。”
成本的大幅增長,也成為導致雅化集團上半年盈利下滑的主要原因。
從收入結構上看,以氫氧化鋰為核心的鋰業務依舊占據上市公司73%以上的收入,而民爆、工程爆破業務收入合計占比則在26%左右。
在上述主力業務收入微降、成本幾近翻倍的夾擊下,雅化集團鋰鹽業務毛利率銳減38.81個百分點,降至19.88%。
這一水平,已經十分接近本輪鋰價上漲前期,同時也顯著低于公司民爆業務的利潤率,后者上半年毛利率雖然也有小幅下降,但是仍然達到37.86%。
成本拐點最快9月確立
截至8月25日,共有8家鋰業相關上市公司發布半年報,其中僅有中礦資源(002738)一家實現了盈利同比增長。
其中關鍵便是自有礦放量,公司近期接受機構調研時指出“2023 年上半年,公司自有礦實現的鋰鹽產銷量大幅提高,自有礦共實現鋰鹽銷量7391.46噸,創造了公司鋰鹽板塊半年度歷史最高自有礦銷量記錄。公司鋰鹽板塊原料自給率持續提升,自給率由2022年19.43%提升至75.88%……”
同期,中礦資源鋰電原料與開發業務營業成本下降30.97%,毛利率逆市提升14.98個百分點,整體變動方向剛好與雅化集團相反。
鋰價如何波動,企業本身無力左右,但是卻可以通過一體化、提升原料自給率的形式,盡最大可能降低自身生產成本,這在當前下行的市場環境下尤為重要。
相比之下,雅化集團可能正處于中礦資源自有礦放量前夕的狀態。
今年5月29日,雅化集團公眾號發文,津巴布韋礦業部副部長兼國會議員Kambamura到卡瑪蒂維礦山考察,雅化集團KMC公司董事長高欣介紹開發計劃時指出,將分兩期開發卡瑪蒂維礦山,一期將于今年9月投產,二期將于2024年3月投產。
對此前述公司人士反饋稱,“從目前情況來看,9月如期投產問題不大。”
等到以上一、二期項目全部達產,卡瑪蒂維礦山預計每年開采和處理鋰礦石約230萬噸,產出鋰精礦35萬噸以上。
如果按照8:1的原料產品產出比估算,等到二期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可以滿足4.4萬噸的鋰鹽原料所需。
如果將今年3月末宣布投產的雅安二期項目計算在內,雅化集團總產能則保持在7.3萬噸左右,2024年所對應的原料自給率有望達到60%。
所以,如果不考慮鋰價波動,只從自有礦投產時間表來看,雅化集團馬上就會迎來自身成本拐點。
至于等到自有礦大規模放量,進而顯著降低公司成本線,則要等到卡瑪蒂維礦山二期項目落地。
而更為長遠的未來,則包括了公司鋰鹽端的10萬噸鋰鹽產能建設項目,以及礦端已經推進勘探工作的納米比亞鋰礦項目,這些項目都會成為影響公司成本、自給率的重要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