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底監管部門摸底險企負債成本狀況后,一時間“3.5%利率保險產品即將成為絕唱”的消息在業內流傳,而最近壽險利率下調迎來更明確信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界面新聞從業內獲悉,監管部門正陸續召集相關保險公司開會,主要內容是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控制利差損,定價利率在3.5%的產品將不再批復。
對剛有回暖之勢的壽險市場來說,為什么要在此時調低定價利率?承載著保費增長希望的儲蓄險未來又該如何走?
3.5%預定利率產品將成歷史
今年3月,銀保監會已與多家險企分別在北京、南京、武漢三地召開調研座談會,要求險企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此舉在業內被廣泛關注,亦被視作降低定價利率的信號。
不過降低到何種水平則有多種可能,“未來準備金評估利率(規定的定價利率上限)降低至3%-3.25%之間,具體數字尚未確定,需要各家直保公司測算業務承壓后反饋。”有業內人士表示。
北京聯合大學金融系講師楊澤云向界面新聞表示,雖然壽險產品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與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概念不同,但一般來說,兩者變動相一致。而且根據相關規定,壽險產品責任準備金的評估利率不得高于監管部門公布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和該險種厘定保險費所使用的預定利率。
在這一個月內,“3.5%利率末班車”的消息刷遍各保險銷售的朋友圈,增額壽險炒停潮再次來襲。有保險經紀向界面新聞透露,最近在“嚴監管、窗口指導”的背景下,保險公司不會像之前一樣提前一個月通知下架時間,目前的熱銷產品隨時都有可能緊急下架。
另有中型壽險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尚未接到具體的3.5%預定利率產品下架的通知,不過經過這一陣吹風已早有預期。“預計會先從經紀公司開始下架,保司內部渠道先維護一下,不過下架應該也是不遠了。”
為什么在壽險業剛憑借保本且收益較高的理財型保險將要走出行業的陰霾時,監管選擇降低預定利率?
某頭部險企資管人士表示,雖然表面上看利率是在3.5%,但實際投資端需要做到4.5%以上,這對于目前的投資環境看壓力很大。“說實話現在賣保險就是虧錢,如果不降預定利率的話,那些比較激進的小型公司之后有不小的隱患。”
“其實現在給銀行等渠道端費用也很高,但是市場競爭激烈,這一塊的費用是沒法降的,只能在給客戶的利率上降低來壓降負債成本。”他進一步表示。
據銀保監會披露的“2022年四季度保險業資金運用情況表”顯示,截至當期,人身險公司的年化財務收益率為3.85%、年化綜合收益率為1.83%。壽險公司對長期投資收益率的精算假設普遍為5%以上。
而利差損背后的原因,則是壽險公司資產與負債的錯配。此前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袁序成撰文指出,我國人身險業平均負債久期約12.67年,資產負債久期缺口約為6.28年,雖有所收窄,但“長錢短配”的總體特征未變。
去年11月,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關于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
在通報中,銀保監會特別強調,近期隨著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受到市場關注,個別公司激進經營,行業惡性競爭現象有所抬頭。如,弘康人壽、中華聯合人壽共2款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定價假設的附加費用率較實際銷售費用顯著偏低。小康人壽2款增額終身壽險,利潤測試的投資收益假設與經營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偏差。銀保監會要求上述公司立即停止銷售有關產品,并進行全面排查整改。
壓降利率對壽險產品影響幾何?
據東吳證券非銀分析師葛玉翔測算,當預定利率從3.5%下調到3.0%后,年金險、終身壽險、定期壽險、兩全險和健康險對應毛保費漲幅分別為18.4%、19.5%、3.5%、7.5%和16.4%。短期險的產品敏感度和以保障功能更強的長期險產品對于利率敏感度相對不高。
招商證券非銀團隊預計短期內或將導致增額終身壽等儲蓄險需求的集中釋放,隨后可能面臨銷售疲弱的一段真空期,保費收入將產生一定波動。
“這其實還是回歸‘保險姓保’的本質。”有保險經紀公司高層向界面新聞指出,“增額終身壽險本身其實是一款保額抗通脹的保障類產品,但被一些公司做成了高退保率高現價的理財保險,但和其他理財渠道比拼理財的利率并不是保險公司的強項。”
在中國太保2022年業績說明會上,中國太保財務負責人兼總精算師張遠瀚表示,隨著利率的逐漸下行,傳統險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可能逐漸變得不可取,但是分紅險會變得越來越可取。同時,近期新保險合同會計準則出臺,在新準則下分紅險具有穩定性的優勢,因此未來分紅險將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但業內對分紅險的能否在中國進一步發展也存在一些疑慮,此前創必承集團CEO、中山大學金融系專業碩士導師孫明展向界面新聞指出,盡管使用浮動收益可以化解利差損風險,但仍然將目光放在收益率上,并不能迎來保險行業的大發展。保險需要從風險管理,化解長壽風險中尋找增長點。
雖然美國、香港等發達保險市場大部分是低保底高浮動的分紅險,但監管環境、投資環境和風險兜底的方式和海外都不太一樣,分紅險未必適合國內市場。前述保險經紀公司高層表示。
招商證券非銀團隊認為,中長期來看,保險產品剛兌的市場稀缺性正在逐步顯現,儲蓄類產品需求持續存在,后續保費增速預計將逐步恢復正常,而產品定價利率的下調則有助于保險公司化解長期利差損風險,改善經營質量,維護行業穩健發展。
葛玉翔預計,從短期來看,引導降低負債成本將大幅刺激產品銷售,尤其是普通型養老年金及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老產品停售炒作難以避免。中期來看,預定利率跟隨評估利率下行,保險公司分紅險占比提升,傳統險業務占比下降,雖然儲蓄型業務吸引力略有下降,但分紅險占比提升有望緩解人身險公司剛性負債成本壓力。長期來看,有望引導人身險公司降低負債成本。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