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小區存在十幾家物業公司!一個與十三個如何相處?
北京晚報記者 朱松梅
近日,朝陽區安華里小區多了一座鄰里中心,能24小時回應居民的物業訴求。安華里建于上世紀80年代,足足有13家物業公司和產權單位管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居民碰到事兒經常不知該找誰。如今隨著鄰里中心的開張,居民再也不用為各種小修補鬧心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進一次門多辦件事 居民少跑腿兒
從西門走進安華里,步行幾十米就來到“家園·物業鄰里中心”。這棟建筑窗明幾凈,劃分為接待大廳、居民聯絡室、工具儲藏間等區域。這座鄰里中心,由安貞街道和區屬國企朝陽家園物業共同建設。
記者看到,墻上貼著《有償便民服務價目表》,通下水道、修油煙機、換水龍頭,林林總總幾十項服務,都有明確的收費標準,維修人員也是24小時值班。
安華里區域位于北三環的安貞街道,包括安華里和安外兩個社區。該區域總共有61棟居民樓,多為上世紀80年代建設,有的樓長期沒有物業管理,有的樓又有多家管理主體。
“安華里產權很復雜,導致該區域共有13家物管單位。既有純市場化物業,也有產權單位的自管物業,還有介于兩者之間的物業。”安貞街道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13家物業的服務質量不盡相同。有的人手不夠,有的上門不及時,還有的聯絡不上。
于是,朝陽家園物業公司作為“大物業”入駐安華里,鄰里中心也隨即開張,集成各類資源,讓居民少跑腿兒,能夠“進一次門、多辦件事”。
以前要等好幾天 現在一報修就來人
王凱在安華里住了8年。在他看來,社區交通方便,配套齊全,離單位也近,唯一的不足就是物業服務差。“尤其前幾年,給物業打電話要么沒人接,要么磨磨唧唧,好幾天才能上門。”前幾天,他去鄰里中心報修窗戶,維修師傅當天就上門了。
鄰里中心工作人員發現,安華里二區8號樓樓道地面坑洼、輪椅坡道破損,使得樓里的殘疾人出行困難,馬上聯系維修師傅進行了修補。
這么多家物業如何成“好伙伴”
一個小區里有13家物業公司,互相之間難免比較。再加上產權復雜,物業服務輕則出現“自掃門前雪”的現象,嚴重的還會扯皮、推諉。
但在安華里,13家“小物業”和一家“大物業”卻相處得和和氣氣。奧秘在于安貞街道工委統籌14家物業企業和產權單位,推出“一帶三好”的物業服務新模式。“一帶”,即由朝陽家園物業公司作為帶領單位,組建紅色物業聯盟,發起物業聯盟公約;“三好”,即業主的好管家、政府的好幫手、物業的好伙伴。
宋鵬程是安華里社區黨委書記。2020年12月31日是他調任安華里的第一天,還沒進辦公室就碰上了棘手事兒:五聯建小區的物業突然宣布撤場!小區總共7棟樓、630多戶居民,是上世紀80年代由五家單位聯合建設的。由于事發突然,大家措手不及,“垃圾箱里的垃圾眼看就滿了!”最后在安貞街道的協調下,朝陽家園物業接手了五聯建小區的應急管理,直到幾個月后,新物業走馬上任。
14家物業企業互相幫襯,能夠及時補位,人員、設備等資源也能共享。
陽臺漏水難解決 幾家物業齊上門
一到夏天,五區5號樓的一家陽臺就漏水,物業公司來了一次又一次,刷膩子、抹防水,該用的辦法都用盡了,但還是不怎么管用,總是漏水漏成“水簾洞”。去年夏天,好幾家物業的負責人一起入戶勘察。終于,其中一家物業的一位維修師傅看出了端倪:這戶居民私自將陽臺外擴了幾厘米,但由于居民樓做過外墻保溫,所以從外面看不出來差異。癥結找到了,自然就能對癥下藥。
道路更干凈 綠化帶更整潔
如今,部分產權單位已不具備物業服務能力。眼下,“大物業”朝陽家園正與兩家“小物業”協商,有望接管部分居民樓的物業管理工作。
從2020年起,安貞街道就將安華里公共區域的綠化、保潔等任務,交給朝陽家園物業公司。也就是說,13家“小物業”都有自己的管理紅線,紅線之外的公共區域,由“大物業”朝陽家園負責。兩三年間,安華里的道路更干凈了,綠化帶也更整潔。一點一滴的變化居民都看在眼里,對“大物業”有了信任感。
家園·物業鄰里中心主打的是商業和公益相結合。對于更換開關、插排等4個項目,居民只需要自備材料,鄰里中心會免費上門維修。“這幾個小修小補的項目工序簡單,而且關系到大伙兒的用電安全,所以我們給免費維修。”相關負責人說,每月15日,鄰里中心還會為獨居老人、困難家庭提供免人工費的維修服務,“大家只要提前在居委會報名即可。”為了跟居民拉近距離,鄰里中心近日還舉辦了一場公益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