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5月15日訊 (記者 郝亞松 通訊員 張艷 孔霞) 在尼山腳下、魯源河懷抱中的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鎮魯源新村,因緊鄰景區尼山圣境,民宿經濟和文旅項目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鄉村文化游的熱門打卡地。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魯源新村共接待游客1600多名,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住民宿,還可以在綠地公園呼吸新鮮空氣,在儒學美德示范街上體驗古琴、拓片、弓箭,在街頭巷尾感受孔子故里的風土人情。
“在‘五一’來臨之前,我們村里150家民宿就已經在線上全部預訂完畢了,可謂‘一房難求’。”魯源新村民宿聯盟服務隊隊長孔凡玲說,為讓游客們感受到孔子故里的熱情好客,村里還提供預定景區門票、送餐入戶、推薦美食、幫辦代辦等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五一”小長假5天的時間,全村實現民宿經濟收入26萬元。
(相關資料圖)
而在五年前,這個村子還是一個“窮鄉僻壤”偏遠山村。2019年,魯源新村經統一規劃,建成面積23萬平方米的“別墅村”,2800余人搬進了788套新房,搖身一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當年,尼山圣境推出夜游圣境項目后,許多外地的游客有了在景區附近住宿的需求,不少村民看到了發展鄉村民宿的商機,陸續將自家小別墅打造成為極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宿。短短兩年的時間,村內民宿就從1家發展到了150多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吃上了“旅游飯”。
“別墅讓我們有了‘面子’,我們更要打造好‘里子’。住上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了,精氣神更得跟得上。”魯源新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說,“這幾年,我們圍繞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弘揚,探索出了一些治理經驗,村民也享受到了文化帶來的幸福感。”
據當地村志記載,魯源為千年古村,舊時稱昌平鄉,春秋時期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此任魯國昌平陬邑大夫。千百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融入村風民風,融入生活日常。
“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不僅要傳承好,還要加以創新發展、活化利用。”劉承彪介紹,近年來,魯源新村用好用活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讓村民鼓起了腰包,還富足了腦袋。
魯源新村借助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獨特優勢,按照“儒韻魯源 文明新村”的目標定位,充分利用好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和田園文化,形成尼山圣境、魯源小鎮、耕讀書院、魯源生態采摘園和中華蜜蜂園為主體的旅游景區,打造集民宿、餐飲、娛樂、休閑、有機采摘于一體的旅游休閑綜合體,并將村子整體納入鄉村研學游路線。
近年來,魯源新村注重將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村莊規劃、民風培育、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置了尼山書屋、書法室、和為貴調解室、紅色記憶館等八個功能室,常態化開展經典誦讀、非遺技藝培訓、家風家訓分享、評先樹優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傳承文化基因,涵養文明鄉風。
今年,魯源新村被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示范點,打造了儒學美德示范街,成為游客和村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間。“魯源書房”里有文化書店、孔府印閣、孔子郵局、漢字空間,“漢風藝術”館里可以體驗“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的弦絲畫線編技藝,“孔府小吃”里可以品嘗傳承千百年的孔府美食,非遺制作技藝“徐弓坊”里可以體驗投壺、射箭,“文化禮堂”展示傳統中式婚禮,“禮樂雅集”和“手造集市”里可以祈福、展覽。
魯源新村,因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村容美、村民富、村風好的美好愿景,村民吃上文化飯、旅游飯,邁向了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