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是一種全球語言。”這種語言正在讓越來越多中國學生走出去,與來自全球的同齡人交流。
近日,WWDC23 Swift 學生挑戰賽公布了獲獎者信息,全球共決出了350名獲獎者,其中有10余位中國學生獲獎。據了解,中國學生的獲獎作品涉及復式記賬、海洋生物識別、專業課程學習等工具類、教育類應用。
公開資料顯示,Swift 學生挑戰賽是一項編碼挑戰,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主題創建一個 Swift Playgrounds 項目。主要面向在入門階段、資歷尚淺的學生開發者群體,旨在鼓勵學生開發者發揮創意、創作自己的作品。
(資料圖片)
在談及自己的獲獎作品的靈感來源時,多位同學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身邊發生的小事。
來自四川省綿陽市的何正浩第一次參加Swift挑戰賽就成功入圍并獲獎,談及所開發獲獎作品時,他透露,最近正在學校里學習的操作系統調度算法給了他靈感,從而開發了一個叫“Scheduled安排”的教育類App。“我認為,動手實踐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最好方式,開發的這個應用能夠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調度算法。”
何正浩
除了計算機與軟件工程相關專業的學生之外,還有不少“非科班”的中國學生也拿出了優質的作品。就讀于上海商學院的張祎寧是一個日語專業學生,她開發了一個名為“Who am I我是誰”的海洋生物識別app。
張祎寧
談及之所以學習編程,是由于張祎寧結識了學習計算機科學的男友。“當時,他和我打賭文科生也能輕松學會編程。”她表示,剛開始是不相信的,直到她發現,學習編程語言和學習日語、英語的本質一樣。“學習外語是和外國人交流,而學習編程語言是和計算機交流。”
張祎寧開發了一個名為“Who am I我是誰”的海洋生物識別app
就像比爾·蓋茨、扎克伯格一樣,很多學生的編程之旅都是從校園生活開始。而校園生活終會結束,學生總會走入社會開啟職業生涯。在他們中的不少人看來,編程與開發能夠幫助他們抓住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張祎寧透露,學習編程語言給了她新的職業選擇方向,也發現了自己在新領域上的潛能。不過目前的苦惱是,“很少有攻讀完文科學位后,還能從事軟件開發工作”。
何正浩則表示,他自己的愛好是運營一家自媒體,開發編程能給他足夠的經濟支持。“如果這個理想不能實現,我就進入一家科技公司,做能改變人們生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