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一帆 7月28日,工業軟件行業公司發布A股首份半年報。根據鼎捷軟件(300378.SZ)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營業收入9.05億元,同比增長11.07%,歸母凈利潤3612.57萬元,同比增長4.82%,研發投入1.6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1.69%。
根據半年報顯示,在這半年間,鼎捷軟件頻繁進行AI與大模型領域投入和布局。鼎捷軟件營運長劉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一直在等待大模型出現。”在采訪中,他解釋了大模型正在如何改造公司產品以及軟件業態。
(資料圖片)
除此之外,鼎捷軟件正在構建相關生態。目前,鼎捷軟件與包括工業富聯、阿里云、上汽乘用車、敏實集團等多家公司聯合建立了首席數據官CDO聯盟。
鼎捷軟件投關總監袁一超告訴記者,鼎捷雅典娜平臺是新型PaaS平臺,未來就是希望與ISV(獨立軟件開發商)伙伴在其上一起去開發應用,發展合作伙伴生態。據透露,鼎捷技術合作伙伴包括微軟、阿里、華為等提供大模型、云平臺的公司,也包括利用該平臺開發應用的企業。
產品邏輯發生改變
今年上半年,鼎捷軟件密集宣布與AI、大模型產品相關進展。根據披露,鼎捷軟件今年3月份鼎捷軟件與百度文心一言達成合作;5月公司發布融合GPT的企業級知識機器人ChatFile;6月16日宣布鼎捷雅典娜平臺結合Azure OpenAI,在中國臺灣地區開發出引入GPT能力的新型應用。
劉波將此前鼎捷發布的鼎捷雅典娜平臺定義為是新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而該產品在去年發布版本的基礎上,鼎捷軟件今年與百度文心一言、Azure OpenAI合作,強化了其AI屬性。
劉波告訴記者,鼎捷雅典娜平臺與市面上常見的平臺最大的差異在于,其采用高效的知識封裝技術形成知識圖譜和智能思維的數據驅動技術,讓數據驅動網絡,而非僅僅驅動流程來達到管理目的。
記者曾采訪過多家軟件開發公司。對于軟件公司而言,囿于開發成本與出于習慣,在開發軟件時會追求標準化產品,標準化意味著可復制。在傳統產品邏輯中,“在流程導向的系統建設思維里,產品越標準越好,因為越標準流程越固化,問題越少,系統開發難度也會降低。”劉波告訴記者。
不過,以數據驅動的平臺型產品卻與之不同。“在數據驅動時,我們的工作先在數字世界被運算或模擬而化繁為簡。在現實世界,系統會賦予人一個明確要執行的任務而以簡馭繁。”劉波表示,物理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被數據化,只要有行為,數據就會聯動改變。經過積累了領域和行業知識的知識圖譜,以及AI技術,系統會計算出下一步應該如何執行的指令,我們稱為任務卡,人們按照指令執行任務即可。”
簡而言之,就是數據驅動決策。數據不再只是提供信息、支持企業做出判斷,而是驅動企業的實際運營行為。
在交流過程中,記者發現支持上述產品邏輯與形態變化的有兩重因素。首先是完成企業知識的封裝。袁一超表示,所謂知識封裝簡單而言就是將企業的知識經驗融入系統形成知識圖譜,并可被調用及持續積累學習,是系統越用越聰明的基礎。
劉波告訴記者,對B端應用來講,知識封裝是需要將企業所處的細分行業的領域知識,經營管理方法、制度、工業機理等封裝成知識圖譜。這些被用于封裝的數據是行業里深度專業的“小數據”,里面是一個個細分行業各個環節的最佳實踐。
他表示,該環節實際上考驗軟件公司所服務行業各環節的經驗累積是否足夠,是否能夠完成可應用的知識封裝,形成可用的知識圖譜,因為B端應用的容錯率極低。
此外,由于該產品依賴智能思維的數據驅動,因此,該平臺的設計思維中需要有AI應用和大數據模型。劉波表示,“在大模型出來前,我們會面臨一些基本模型和算法的瓶頸。”
促使業務模式改變
“目前大模型例如Azure OpenAI的主要功能是chat,所謂聊天功能,可能僅限于對自然語言和相關文件文檔的識別能力和自主生成會話的能力。對于我們這類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形成知識圖譜。”劉波表示,之前能夠結構化的知識已經融入了系統,但有很多不能結構化的部分沉淀在知識庫內,而大模型恰好能夠幫助在這方面很好地應用。
產品形態的改變也促使業務模式發生變化。
劉波告訴記者,以往軟件公司是基于標準化系統,標準化服務。而擁有大模型后,鼎捷首先會將大模型用于對自己客戶的服務。
“我們會為客戶提供經營健康體檢服務。在體檢過程中,基于數據模型分析,我們會告訴客戶一些其未發現的問題。比如,識別客戶安全庫存風險,協助給予采購策略建議。我們會協助客戶建立相應的數據決策模型。有些客戶會逐漸提出每個月、每季度的經營會議,希望我們一起參加,我們與客戶的交互越來越密切”劉波表示。
為此,鼎捷的收費模式也發生了改變,除標準產品及服務付費外,鼎捷還根據客戶管理議題對應的解決方案及成果收費。而此前業界的普遍模式為后續收取軟件更新與維護的服務費。
而在組織上,鼎捷開始深化省級 BU(Business Unit)單位,建立完整一級經營組織,并加強在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區域的投入。
“以前我們重視規范、統一和標準化的控制,這也是為了確保客戶服務質量。但現在通過工具應用,我們在內部知識結構性輸出和標準化方面相對可控,并且在區域客戶累積了一定的客戶規模。因此,我們認為要釋放組織活力和各區域經營彈性。”劉波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