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地處浙江省東南沿海,位于東南山區—平原的過渡帶,現有茭白種植面積2萬畝,總產量2.89萬噸,總產值1.74億元。明《萬歷黃巖縣志》即有“茭手”的記載,1978年,黃巖就大力發展茭白商品化規模生產,90年代初棚栽茭白迅速發展,2010年黃巖被命名為“中國茭白之鄉”,并成為全國最大的設施茭白生產基地。近年來,黃巖以茭白全產業鏈標準綜合體建設為抓手,實現茭白生產全程標準化,推動農產品“三品一標”高質量發展。
綠色生產,科技攻關強支撐
黃巖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合作,構建由“1個省農科院專家團隊+1個黃巖區茭白產業技術團隊+若干個茭白種植基地主體”的“1+1+N”的團隊帶動推廣模式,切實推動茭白全產業鏈標準化實施進程。更改種植模式,優化種苗繁育技術。持續推廣“三改兩優化”技術措施,選育認定浙茭8號、浙茭10號等茭白新品種,優選品質優、抗性強、豐產性好的雙季茭白品種,并形成早中晚熟梯度,提高種植效益。加大茭白“帶茭苗”二次擴繁育苗技術推廣力度,在主產區創建百畝育苗示范基地,穩定種苗純度,提高繁育系數,確保茭白產業增產增效。開展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拓寬綠色發展路徑。實行農業防治、理化誘控、生態調控、生物防治和科學用藥的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應用殺蟲燈、昆蟲性信息素誘捕器,種植香根草、蜜源植物,釋放害蟲天敵,通過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每季農藥減施2次以上。同時,加強茭田種養間套技術研究,形成茭白甲魚、茭白河蟹等共育技術,提高了茭田綜合產出能力。加快省力化機械研發應用,實現產業提質增效。研究開發了出茭白刪苗機、茭墩(根)清理機、秸稈收割機等一批省力化機械,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開展茭白秸稈整區域回收,通過果園浮面覆蓋、堆腐還田、青葉飼料化,既減少了污染,又增加了有機肥源,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42%。
全程追溯,數字把關保安全
全面推廣農產品質量追溯二維碼和食用農產品產地合格證制度,實現茭白身份標識化,提升茭白終端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監督生產主體建立完整檔案記錄,建立追溯體系,實現生產銷售全過程可追溯,提倡主體加入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管理。茭白采收期進行農藥殘留等質量安全指標檢測,檢測合格方可上市。
主體扶優,品牌闖關促發展
在以綜合標準化生產提升茭白品質的基礎上,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帶動品牌打造,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市場競爭力。政策先行,提振主體信心。修訂完善“肥藥雙控”獎補政策,對新建集中連片的綜合應用殺蟲燈、性誘劑等茭白綠色防控設施實行政府統一采購,對茭白上應用有機無機配方肥、整區域推進茭白秸稈收集、新建利用茭白秸稈堆腐還田的給予一定補貼,激發農戶投入茭白產業發展的動力。發展冷鏈,穩定產品供給。通過建立規范化的遠途運輸冷鏈體系,扶持發展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加強茭白冷庫建設等措施,延長產品供應期,穩定市場供給平衡,提高茭白產業增產增效能力。培優品牌,提升市場美譽。開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綠色食品等優質農產品認證,培育了“清水”“西紅巖溪”“沈李牌”等三個黃巖茭白品牌。2020年,“黃巖茭白”成功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另外,通過開展黃巖茭白節、直播購等線上線下營銷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產業發展。
構建全產業標準體系,把好茭白生產每一關。針對茭白產業目前存在的種苗變異率高、用藥施肥繁雜混亂、采后貯運技術欠缺、包裝簡陋無標識等問題,黃巖區通過建設“茭白全產業鏈標準綜合體”,構建起涵蓋茭白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實現茭白從產地環境要求、育苗、種植、采收、貯運和包裝標識等的全程質量控制,加快形成茭白質量全程可追溯,生態環境有改善,農業農村有增收的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
強化全鏈條標準示范,抓好品質保障每一環。通過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示范引領,黃巖設施茭白栽培面積進一步擴大,優化后的種苗繁育新技術使得種苗純度由90%提高到98.6%以上。茭白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整體可控,農藥殘留合格率達99%以上,優品率提高了5%以上。
堅持全方位精準發力,走好助農增收每一步。茭白品質的提升,帶動了品牌的打造,如黃巖“西紅巖溪”茭白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更高,市場價格利潤上升了20%左右。同時,通過茭白與甲魚套養模式,一畝田可增收1萬元左右收益。黃巖良軍茭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提高了,效益提升了,農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了”。目前,黃巖區茭白栽培模式90%以上為設施栽培,標準化生產規模達到2萬畝,已成為當地農業農村增產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