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到校內交通“物理隔離”的同時,對學校周邊的交通安全管理不能放松。
據新京報報道,臨近開學之際,北京市發布校園安全新要求,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周邊和校內交通安全管理。根據《2023年中小學幼兒園周邊交通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北京市要求校內機動車行駛或停放須與學生活動區域物理隔離,如校內不具備物理隔離條件,須禁止機動車進入校園。
學校周邊及校內的交通安全,是校園安全的組成部分。一方面,學校上學放學期間車流、人流密集,給交通秩序管理造成較大壓力;另一方面,低齡兒童對危險的感知能力弱,遇到交通安全風險缺乏有效應對。這些種種因素,決定了確保校園交通安全對于呵護青少年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北京多舉措開展學校周邊交通綜合治理,截至2022年,累計治理學校264所。為保障學校周邊的交通安全,有關部門要求配齊六類交通設施設備,還共同組建了包括警方、校方、保安、志愿者在內的四支隊伍。學校周邊交通綜合治理初顯成效。
校園則是特殊的地理單元,校內交通安全不容忽視。現實中,校內交通安全容易成為學校管理的盲點,導致令人追悔莫及的遺憾。
今年5月23日,武漢漢陽區某小學校園內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教師駕車撞倒一名小學生,后送醫搶救無效死亡。不久前的8月24日,湖南高院也通報了一起送貨車在學校內下坡時剎車失控,撞上學生導致其傷殘的案例。這些事故不僅讓死傷學生的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也給校園安全治理帶來沉重的反思。
校內道路往往較為狹窄,再加上學生天性活潑,這天然就構成了交通安全的管理矛盾。更關鍵的是,身形較小的中小學生,很容易進入車輛駕駛人員的視線盲區。河南鄭州交警曾經測試,一輛suv車型的盲區內能藏下75個孩子,這足以說明“奪命盲區”的危險。
過去,學校通常采取限速、禁行等常用交通管理措施,但事實證明,這些做法的有效性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并不足以保證校內交通安全。開車進校的教職工一旦疏忽,或者某個孩子不小心跑到有車輛行經的道路上,都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采取機動車與學生的“物理隔離”,確保學生和車輛互不干擾,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人車分流”并不是新的概念,很多新建小區已經實現了。北京市要求校內機動車行駛或停放須與學生活動區域物理隔離,就是“人車分流”理念在校園環境的施行。學生活動空間與車輛行駛路線物理隔離,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交通安全隱患。
實現“物理隔離”,需要對校園交通設施進行精細化改造,排除學生和機動車直接接觸的可能。目前,市區兩級教育組織近300名掛牌責任督學對校內機動車未實施“物理隔離”的學校開展專項督導,通過嚴格的監督管理,確保物理隔離落到實處。
不少擁有私家車的學校教職工習慣開車上下班,如果學校沒有物理隔離條件,意味著他們不能開車進校園,只能把車輛停在校外,或者使用其他通勤方式。對此,學校在要求教職工遵守新規的同時,也要為教職工通勤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們適應新的校園安全制度。
還要注意的是,校內交通安全與學校周邊交通安全不可分裂,應成為有機銜接的整體。在做到校內交通“物理隔離”的同時,對學校周邊的交通安全管理不能放松。比如,從9月1日開學首日起,北京將創新性推出通學定制公交服務試點,以減少私家車接送,進一步緩解校園周邊交通擁堵。
說到底,學校、教師和廣大家長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讓孩子們平平安安上學、健健康康成長。實施校內機動車行駛或停放與學生活動區域物理隔離,就是用實際舉措消除校園交通隱患,降低校園安全風險,讓教師集中精力于教學,也讓家長放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