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獨立 穿透
取予有節,出入有時!
(資料圖片)
作者:陳晚鄰
編輯:李明達
風品:南辭 明湘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有取有予,這樣的生意才能持久。
8月27日晚,證監會發布減持新規。從存在破發、破凈情形,到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年均凈利30%。限制“四件套”,被稱史上力度最強。
尤其現金分紅條件,堪稱最有效“攔路虎”。據第一財經、wind數據等統計發現,截至最新收盤日,股價破發的上市公司量為969家、破凈有523家,最近三年未現金分紅的有1075家,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30%的公司(包括0分紅)共計3555家。
從8月28日的A股各大指數全線高開看,上述限制可謂大得人心。實際上,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一直是證監會近年頻繁提及的工作重點。此番減持限制新政,意在呵護市場投資端,注重回饋投資者,值得鼓與呼。
不過,《淮南子·本經訓》有云,取予有節,出入有時。上市公司分紅是否越多越好,也值審視。
恰逢半年報披露季,一些企業的大比例分紅預案引發關注與討論。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連續穩定的現金分紅是上市公司具有投資價值的體現,尤其在監管鼓勵現金分紅的背景下,企業欲通過提高分紅來提振投資者的信心。但是經營業績欠佳仍要分紅的做法并不值得鼓勵,也不合乎情理,上市公司需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
的確,厚待投資者,無疑有利市場信心,但若過于激進,影響企業后續戰略布局、侵蝕成長性,也是一種短視乃至損傷投資者長遠利益的表現。那么,看看吉比特、茶花股份、百潤股份的年中“紅包”,幾多喜憂呢?
1
從增收不增利到營利雙首降
憑啥豪分七成凈利?
8月15日,吉比特披露的分紅預案顯示,擬半年度利潤分配,每10股派發70元(含稅)。算下來,合計擬派發現金紅利達5.04億元。
本是一件提振投資信心的共贏好事,然市場反應卻不算出彩。
8月16日,吉比特股價收報410.03元,跌幅4.87%。之后連續三交易日收跌,8月21日跌至384.9元,截至8月28日收盤價403.05元。
市場在觀望什么呢?
也是8月15日,吉比特披露2023半年報:營收23.49億元,同比減少6.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6.76億元,同比減少1.8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6.46億元,同比減少3.29%;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6.02億元,同比減少19.77%。
換言之,上述分紅相當于分掉公司七成凈利。看看營利雙降、現金流量凈額縮水的成績單,多少豪分底氣?
拉長維度,超高分紅似已是公司傳統。
據長江商報梳理,2016年,吉比特凈利5.85億元,分紅2.94億元,分紅率50.24%;2017年凈利6.10億元,分紅1.87億元,分紅率30.65%。2018年至2022年,公司派發的現金紅利為7.19億元、3.59億元、8.62億元、11.50億元、12.22億元,分別占當期凈利比為99.43%、44.41%、82.41%、78.30%、83.67%。
2016年至2022年,吉比特累計派發紅利47.94億元,整體分紅率達71.52%。
誠然,大比例分紅讓股東們共享了公司成長,但這一切要建立在基本面扎實的基礎上。
聚焦上述半年報“變臉”,還是“降本”策略下的結果。相比上年同期,公司銷售費用、管理費、研發費都有下降。
實際上,2022年盈利能力就有下滑表現。
吉比特于2017年上市,上市以來業績增速都較可觀。營收從2017年的14.40億元上升至2021年的46.19億元,凈利潤從6.097億元升至14.68億元,均常年雙位數增長,被稱“游戲茅”。
轉折點發生在2022年,營收上漲11.88%,達到51.68億元,凈利卻縮水0.52%,至14.61億元。
從增收不增利到營利雙降,何以快速變臉、“游戲茅”怎么了?
2
銷售費高企
警惕邊際效應 誰最受益?
內外皆有因。
深入業務,兩款主要產品《問道手游》《一念逍遙(大陸版)》上半年營利均有所下滑。
前者營收,較上年同期減少,宣傳費及運營服務費等產品相關支出增加,整體利潤同比減少;后者宣傳費及運營服務費等支出同比減少,可游戲流水亦減少較多,從而利潤減少。
下滑背后,行業競爭壓力不得不說。2023 上半年,游戲版號數量定格在548個,超過去年全年數量。版號常態化帶來供給端釋放,更考驗企業差異化競爭力,以及持久用戶體驗。
在此背景下,吉比特被質疑有“啃老本”之嫌。畢竟《問道》自 2006 年上線至今已持續運營17年;《問道手游》上線也7年了。
那靠什么增長呢?
2020年至2022年,吉比特銷售費分別為2.992億元、12.74億元、14.02億元,三年翻了4倍多。
同期,營收從2020年的27.42億元增到2022年的51.68億元,增速遠不及銷售費。
2023一季度,銷售費3.54億,同比增長12.23%;上半年營業成本2.70 億元,毛利率88.5%,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銷售費6.44 億元,銷售費率27.4%,同比增加0.7 個百分點。
不禁疑問,“買量”可是長遠之計,是否需警惕邊際效應、雙刃效應?
早在2022年凈利微降之際,就有投資者犀利提問:和“三七互娛”相比,公司的營收凈利規模都小一個量級,且二二年凈利開始下滑。我想問,除了分紅大方,公司還有其他什么值得長期投資的亮點嗎?公司目前在游戲行業地位可以排在第幾位?公司凈利什么時候可以恢復增長?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分紅并非萬能,吉比特想構建更長遠、牢固的投資信心,還需自身業務精進、綜合實力提升,以此突破業績瓶頸,展示更多成長確定性。
不算多苛求。聚焦大手筆分紅,槽點還在于到底誰最受益。
股東結構上,董事長盧竑巖、副董事長陳拓琳持有公司股份數量占總股本例為29.72%、11.44%,合計超41%,
即僅2023上半年,兩人就擬將分走超2億元。
更玩味的是,本次利潤分配方案還是在董事長盧竑巖減持期間推出的。
2023年4月,吉比特披露減持計劃顯示,因個人資金需求,盧竑巖擬通過集中競價及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數量不超200萬股,不超總股本的2.78%。
截至8月14日,減持計劃時間過半,盧竑巖共減持21.69萬股,減持總額1.19億元,最新持股量2141.26萬股,持股比29.72%。
此外,董事、副總經理高巖共減持1.80萬股,目前減持計劃時間過半,減持計劃尚未實施完畢。
分紅與減持齊飛,誰最受益呢?
3
剛扭虧就“清倉式”分紅?
類似發問,家族企業更敏感些。這類企業大多股權結構較集中,大股東分紅得利更豐厚,審視度自然也更強。
一個典型例子,是茶花股份。
公開信息顯示,茶花股份主要從事日用塑料制品為主的家居用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已形成1000多個單品的產品體系,涵蓋所有與居家相關的日用產品。
梳理股權結構,家族企業色彩濃重。陳冠宇家族6人合計持有64%股權,除獨董外的6名董事,4名為陳氏家族成員。
2023年8月4日,茶花股份披露半年度利潤分配預案。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00元(含稅)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總股本約2.42億股,由此計算合計擬派發現金紅利2418.20萬元(含稅)。
千萬級別的分紅,體量上著實不算出眾。可要知道,茶花股份剛剛扭虧,盈利不過百萬級別:
2023上半年營收3.26億元,與上年同期的3.27億元相比,基本持平;凈利426.03萬元,上年同期虧損812.53萬元。
雖成功扭虧,盈利規模仍低于市場預期,凈資產收益率僅0.35%。
在此背景下,超2400萬的分紅就顯得頗為扎眼。
深入基本面,2014年以來,茶花股份營收起起伏伏,從6.22億到2022年的6.76億元,基本原地踏步,難言多少成長性。
同期凈利更大幅波動下行,從8844萬元滑至2021年、2022年連虧。
2018年至2022年,凈利為0.68億元、0.69億元、0.41億元、-0.20億元、-0.19億元;同期扣非凈利為0.64億元、0.65億元、0.38億元、-0.25億元、-0.20億元。
連虧各有原因,比如2021年的銷售團隊變陣、費用增加,2022年的疫情影響,營銷渠道生產受到波及。
拋開個中客觀因素,企業自身更需加把勁兒。平心而論,對快消日化企業來說,業績不像科技類企業那么有爆發性,但抗周期性更強,貴在日拱一卒、持續專注夯實競爭壁壘。
聚焦茶花股份,頻頻豪橫分紅中有多少精進心思、專注底氣呢?
未完待續……
本文為首財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