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假沉迷手機易被騙 各方落實責任是關鍵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磊
進入暑假,不少未成年人上網時間增加,甚至實現“手機自由”,殊不知,不法分子也已盯上了涉世未深的他們。
(資料圖)
前不久,兵團第十師北屯市公安局接到報警稱,轄區居民向某的女兒唐某在玩游戲時,看到一條免費贈送游戲皮膚的消息,便進行領取。隨后她接到自稱游戲公司客服人員的電話,稱其掃碼超時,導致賬號無法使用,須在1小時內清除異常,否則就會被公安機關帶走。
唐某聽罷驚慌失措,當即按照要求向所謂“客服”提供的二維碼掃碼支付了20100元,待其告知向某后,向某報警。
“這是一起典型的‘免費送游戲皮膚’騙局。”陳芷馨說,此類騙局中,受害人年齡普遍在7歲至15歲,被騙金額少則幾百元、多則上萬元不等。
陳芷馨介紹,當前兵團各級公安機關聯合轄區學校和社區,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反電詐宣傳活動,希望通過警校家三方合作,最大程度提高孩子的警惕意識和防詐識騙能力。
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的三年級學生王某也遇到了上述騙局,好在她最終識破騙局。6月底,王某在玩某手機游戲時,收到一位游戲好友的站內消息,稱其是警察,可幫她解除防沉迷系統,還能送她皮膚。
兩人互加QQ后,對方要求王某避開父母與其視頻,并要查看她的微信余額,同時發來了警服和手銬的視頻,說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未完成便會被抓走。
“警察叔叔說從來不會送‘皮膚’給我們。”“對方顯得很著急,我怕媽媽的錢沒了。”王某說,她憑直覺掛斷了視頻,并報了警。
民警到達后,騙子仍在給王某發來視頻通話請求,當民警接通后,騙子掛斷了視頻并刪除了好友。
7月3日,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霍城墾區公安局鎮江路派出所民警為王某頒發“反詐小助手”獎狀。黃慶攝
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需要長期、持續進行,多方責任落實是反電詐的關鍵。陳芷馨表示,隨著夏季治安打擊整治行動的深入開展,警方宣傳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也在加大力度,但同時幫助未成年人規避電詐風險,離不開學校、家庭、游戲方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2019年以來,各大短視頻、社交、游戲等網絡平臺陸續推出青少年模式;2021年6月開始施行的新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專門增設“網絡保護”專章,對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提出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明確要求。
對此,網易游戲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從源頭防控此類詐騙案件發生,網易游戲在《蛋仔派對》等游戲中內置疑似詐騙預警、詐騙阻斷、詐騙舉報等核心功能。“我們已組建反詐專項團隊,多次推送反電詐科普公郵和登錄界面強提醒公告,并通過反電詐漫畫、情景短視頻等方式增強用戶反電詐識別能力。”該負責人說,目前已累計封禁涉詐直播間及短視頻226個,解散游戲外涉詐聊天群371個。
7月17日,游戲平臺向用戶發布謹防詐騙的相關消息。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磊截圖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徐江勻表示,家長也應該切實承擔起監護責任。她建議家長采用合理方式控制孩子手機使用時間,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網絡游戲消費觀念和行為習慣,從他們的心理需求出發,給予更多陪伴和支持。“千萬不能直接把手機交給孩子后,就啥也不管了。”徐江勻說。
陳芷馨表示,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是電信網絡詐騙,提高孩子的警惕意識,同時家長務必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機、銀行卡等重要物品,盡量關閉免密支付功能和刷臉支付功能,并定期更換支付密碼。